留白,是中国美学里一种极具意蕴的手法,正是“此处无物胜有物”,不仅勾连起作者与读者内心的共鸣,也彰显了作品高远的意境。思政课,恰是一种重在激荡思维、塑造价值的课程,它不能只有教师的“独 奏”,还要引发学生的"和鸣伴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翻转课堂”走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它正如中国国画里的''留白",让思想政治教育改换了旧的面孔,焕发出新的气蕴。然而,对于一幅好的作品, 留白不只是“留空”;对于一种好的教育,“翻转”也不只是“反转";高下之间的一个重要标准便是作者与读者、教师与学生能否“合奏和鸣,因此在“翻转” 教学里,这个"白”究竟要留于何处、该怎么"留”, 都是值得教育者深思的问题。
一、“留白”意味着取舍:
传统课堂上究竟应该讲什么?
思想政治教育固然有其特殊性,但归根结底,它不应褪去的是其教育的本色。诚然,新技术的应用已使思政课教学改观不少,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更关键的是教育理念的转变。
思政课肩负着传达知识与信仰的双重使命,而"一 言堂”的理念在新时代中,却难以与“双重使命”的 教学目标顺利衔接。
第一:“一言堂”难以完成复杂逻辑与知识体系的建构。在“一言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被"狭义”地定义为每一个“45分钟"的叠加,所以尽管教材承担了 "提纲挈领”的角色、教师展开了 “传道授业”的讲解,但是庞大、复杂的理论体系仍然面临着被“浓缩化”“简单化”“片段化”的危险。 有学生戏称可用一句话来概括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髓,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认识是发展变化的。”不难想象,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思政课如果仅提供这样的认知模式,不仅难以对学生形成有效指导,而且还会贬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有的光芒和价值。
第二:“一言堂”难以形成思维方式和价值信仰的共鸣。在“一言堂”的教学中,师生之间有较为严格的身份界限,教师扮演着"全知全能”的角色;面对纷繁复杂“基于学术阅读的思政课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的现实,教师似乎有责任提供既定答案。但事实上, 不经讨论的“道理”往往很难令学生信服,不经思辨的“历史”也难以彰显其深刻的道理。某种程度上,“答案的确定性”反而会扼杀"真理的可信度”,顾此失彼,得不偿失。由此可知,在“一言堂”的体系里, 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往往都受制于"有形”和''确定”, 而尝试给教学"留白”则是“化有形为无形”,给“确定"留有思考的空间。
“留白”,是对教学功能的再认识,对教师角色的再审视。具体来讲,“留白”是指课程中的“三重退让”: 一是把一部分教学内容留给学生学。二是把一部分课堂时间让给学生讲。三是把一部分既定结论还给学生想——而这一过程的要义,则在于教学内容的取舍。 取舍,不能只凭个人好恶,还应针对面前的学生、当下的社会,以及长远的教育目标进行“有的放矢”。首先,学生的需求是教学"取舍”的根本依据。当前基础教育使学生的素质突飞猛进,高分高能的学生已成少数,若思政课还处于不断重复已知、无法开拓新知的窘境,便会逐渐失去“启蒙引智、思考创新”的独特魅力。其次,科技的进步是教学"取舍”的重要考量。随着各种搜索引擎的完善,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海量资讯和技能,在这样的环境下,思政课教师必须直面:什么样的讲授可以打败“百度”,什么样的教育才能突破学生知识的盲区。最后,感知“未来” 是教学取舍的必备要求。要让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影响人一生的教育”,思政课教师就必须去思考学生即将会面临的"未来”。人类社会日新月异,据权威报告称:
“现在的小学生将来所从事65%的工作,目前尚未出现。”①正所谓"未来已经到来”,教师必须认识到: 教育不仅改造人,同时也在改造社会。因此,如何“留白”,还要考虑人的发展问题。
“留白”,不代表否定传统讲授,更不意味着要放弃传统课堂。事实上,“留白”的“三重退让”恰恰要 求教师在“取舍”之后,能够精准“讲”好45分钟, 能够巧妙安排每堂课:面对新的学生,教师必授之以新 知;面对新的资讯,教案必构建其体系;面对新的未来, 教育必导之以价值。这样的课堂,教师依然在'‘讲", 但这样的"讲”,是从人而非书本出发、是从思维而非 结论出发、是从时代而非传统出发;此时的教师,己经 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成为了价值的引导者。
二、“留白”意味着整合:“传统讲授”与“翻转学习”是什么关系
“留白”之后的思政课,旨在建立一个教师、助教、学生“三位一体”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的“三重退让”不等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放手”,而是要将"传统讲授”和“翻转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第一:在教学内容上,“传统讲授”和''翻转学习” 要紧密衔接,形成互为表里的“求真求解”。课程设计是教师对学习的再定义,什么留给教师讲,什么留给学生学,在教育学上有其一定的规律。概而言之,教师讲"一”,学生学"三”,这个“举反三的过程,便是学习的过程;而两者之间的关系,便是 “传统讲授”和“翻转学习”的关系。以清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为例,首先, 授课教师依据大的历史分期将其分解为若干主题,这些主题共同构成整个近代史的“骨架”,使初学者通过 “听讲”有一个大致完整的印象;接着,教师又将每一主题分解成具体的章节,每个章节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学生需要通过具体书目的阅读以描绘这些特殊的对象,从而构成近代史的“血肉”;教师搭建的“骨架” 与学生自主学习填充的“血肉”,共同串联成一段活生生的中国近代史,一起构建起教学内容中的知识体系。 师生尽管各有侧重,但其身份不再截然两分,他们同为讲述者与学习者,从而产生信赖与共鸣。
第二:在思维建构上,“传统讲授”和''翻转学习” 要相映成趣,提供思想交锋的“辩论空间”。要实现“骨架”与"血肉”的有机结合,内容是基础,逻辑是关键。为了明辨是非、构建逻辑,教师将每一章节再次分解为若干个分析视角,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组队学习。例如,为了研讨五四运动,教师提供了不同视角的7本阅读材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助教的带领下从各个角度“审视”五四运动,从而深度理解 五四运动与建党、青年与革命以及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这样的翻转实现了三个目标:首先,教学内容 大为拓展,课下阅读成为教材的有益补充。其次,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调整了惯常“单打独斗”的学习模式, 不仅能在短时间内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逻辑框架,而且也提升了人与人之间、组与组之间的论辩方式。再次,学生从冷眼的“围观者”变为了亲历的“考古者", 他们切身地体会到这些“历史大道理”的逻辑并非简单粗暴,那些“既定结论”的来龙去脉并非臆断所及,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将不断反思与审问"已知”与“未知”。
第三:在价值塑造上,“传统讲授”和“翻转学习” 要遥相呼应,产生自然而然的“心灵共鸣”。思政课向 来重在“讲理”,但“一言堂”中的大道理学生只能洗 耳恭听;而''道理”要真懂,不能止步于"听”,要''真懂”才能“真信”。随着内容的拓展、讨论的开放,'‘纲要”课的内容逐步推演,学习深度层层递进,整个过程呈现出的价值导向越来越明晰。但这样的“价值”, 并非教师灌输给学生的,也并非教材强加于教育的, 而是学生在阅读思考历史大势的起承转合之后,自己“悟”出来的,它产生于学生自己的理性判断和系统 学习。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所带给学生的内在认可和自我实现,往往会比''高分好评”这类外部激励更具影响力,从而真正做到"学生喜欢、终身受益”。
三、“留白”意味着重估:如何评价“翻转”之后的学生与学习
翻转课堂不是师生角色的简单互换,而是要在两者之间构建起一个不断回旋往复的学习链条,在不断碰撞与融合中形成“合奏和鸣”。要想保障“合奏”的 “和谐”,教师就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给予其及时反馈和恰当引导;因此,"留白"之后的学习评估体系不能''忽视过程、只控结果”。不同于以往相对僵化的考核体系,“留白”之后的评估是一个由教师、 助教、学生三者共同组成的“多主体评估体系”,旨在 让“评估”更好地为学习服务,让“结果”更有效地 反映学习效果。
教师是评估体系的主导者,但非独裁者。思政课 的大规模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精准评估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仅凭教师一人根本无法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更不用说精准评价了;而在学生看来,无论是教师的主观判断还是书面的知识测评都是一种“独裁式"的评价模式,因为难以明晰其评判标准,分数只能“随 缘”而已。所以,教师在评估权重上部分让权,不仅合情,而且合理。在“留白”后的评估里,教师的角色更应像是交响乐队的指挥,制定规则、去掉杂音, 不单是区分高下,而且应注重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有效反馈和价值引导。这样的评估才让学生心服口服,这样的反馈也让学生终身受益。
助教是评估体系的参与者以及校正者。助教是课外联动教师和学生的重要角色,他既是教学计划的执行者,也是教学过程的观察者。在清华"纲要”课的实践中,每一位助教负责辅导3-4个学习小组,通过读书微沙龙、微信群等方式参与到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中,或向学生答疑解惑,或向教师反馈学生问题。 将助教纳入评价主体,对学生来说,不仅会让助教与他们的关系更紧密,而且能直接获得一种“非正式评估”,这种反馈不同于自上而下的审视,而是产生于自然的学习过程,它以开放式的建议代替定性式的结论, 从而推动下一步的学习。
学生是评估体系的协作者以及监督者。目前,不少大学内的研讨课程都设置了同学互评环节,这种同级评估反映了合作学习的生态环境。学生在评估他人时也会先审视、监督自身,从而让自我约束代替了外部规约。在“留白”式教学的学习共同体中,对学生来说,不单有教师认可所带来的鼓励,还有同伴认可 所带来的满足。这样的“同级评价”使学习更具交互性,让每一个学生不仅关注自身成长,也关注他人的进步,然后再反观自我、寻求提升。
给教学“留白”,是思政课教改中的一种大胆尝试: 它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取舍与整合、对教学过程的分解与 延伸,以及对评估体系的反思与重建——课堂的“翻转”,实为理念的“翻新”。其实,以往被“脸谱化”的 思政课不仅表现为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固化,更深层的问题是传统教育理念相对时代需求的滞后:而给教学“留 白”,除能增加教学的深度与广度,还能注入时代的活力与魅力,从而让教师与学生在“求真”与"求解"中互动与互补。正如《诗品》所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留白”,或能让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门艺术。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859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川)字024号 四川省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