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脑才能入脑 入脑才会入心

 立德树人思政先行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再次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就要深刻把握八个相统这不仅对思政课的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未来思政课的守正创新指明了方向的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目前我们正经历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民日报2018年6月24日1)今日的思政课也要跟上时代不断创新而思政课教师则要主动担负起这一时代使命


思政课的革新,不仅需要进行形式上的革新,还要持续地进行教学内容上的探索革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是上好思政课的重要前提。在我所执教的清华大学,同学们往往对思政课有很高的期待,因为他们关心社会,也关心政治,他们深知自己肩上的重担,所以对“中国道路”有更多的思索,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用他们熟悉的方式讲故事,更要将故事里的道理讲深刻;而思政课则要成为一门能让学生动脑的课。


动脑的思政课,要求教师从问题出发,把理论讲透彻。首先,找准问题,是每一位教师设计教学的起点,思政课亦不例外。然而,不少思维活跃的大学生坐在思政课的课堂上,一开始却问不出问题。传统的高中政治学习让他们非常熟悉一些理论命题,可以对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脱口而出,但是什么是“反帝”,什么是“反封建”,中华民国成立之后的“反封建”到底是什么,却一问三不知。可见,找准问题,不仅包括找到“学生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问题,更要想到“学生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问题。从这些真实的“不知道”出发,思政课的立论才会有的放矢,让学生懂得那些宏大命题背后的意义。其次,答好问题,也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照本宣科常被看作传统思政课的大敌,所谓“书上有,则课上有;书上没有,则课上没有”,其实细细想来,这不仅是思政课的大敌,也是高等教育的大敌。高等教育,不仅要讲知识本身,更要讲知识的来处;不仅要讲什么是对的,还要讲什么是不对的,为什么那样做不行;教材多为“正面叙述”,但教师要“正反两面叙述”,才能让理论变得鲜活而立体。直面问题,辩证分析,通过“正反两面”才能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何能赢得胜利的深层原因。正是历史上一次次的“曲折”和“坎坷”,才锻造出这样一个伟大而坚强的政党,在思政课上讲清这一点,才能真正体现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动脑的思政课,要求学生能深度参与,把理论想透彻。增强师生互动,一直是过去几年中思政课教改的方向,然而,互动仅是手段,并非目的,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能将教改引入“互动的误区”。一方面,热闹的课堂不一定有互动。在真实的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妙语连珠,学生笑声不断,看似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但在课后,知识遗忘率并没有显著降低。究其原因,其实在于这种互动仅仅是动嘴,却没有动脑,没有经过大脑的辨析思考,理论知识自然难以留下痕迹。另一方面,安静的课堂不一定没有互动。在许多学校,我们仍能看到不少年长的教师依然在坚持传统教学,课堂中鲜有情景剧、微视频、诗词朗诵、演讲辩论等新形式,可台下的同学们依然听得津津有味,甚至下课之后也久久不愿离去。这样的课堂便没有互动吗?事实上有。当教师针对同学们的思想困惑,接二连三地抛出一个个诘问时,尽管台下一片鸦雀无声,但从学生们的目光中能清晰地体察到,所有的头脑都在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这种情不自禁的动脑,才真正实现了互动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讲,我们的教学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我们要不唯形式而论,而要让形式服务于内容,形成一个有机体。真正的互动不能简单等同于动嘴、动手甚至动情,大学讲台上的互动应该追求动脑这一目的。动脑是通过思考,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分析与重构,将大学的思政课学习从死记硬背的浅层学习推进至融会贯通的深层学习。深度参与的思政课堂,是未来我们还要持续探索的方向,因为只有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了水到渠成的答案,他们才能对这些“大道理”真懂真信。


动脑的思政课,要让价值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把理论讲透彻。当前的高等教育一直强调教师的职业定位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而思政课相对于专业课,天然地具有立德树人的导向,但为何有时也难以达成育人之目标?问题或许在于没能融合教书与育人这两者。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当我们在讲“四个选择”时学生总会半信半疑,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讲清“历史是什么”,便急于阐释“历史为什么”。历史是复杂而曲折的,而教材中仅是提纲挈领地概述了中国共产党艰苦探索这一条主线,因篇幅有限,未能将其与包括国民党在内的其他政治势力进行对比和分析,这种知识传授上的“不足备”难免会引发价值塑造上的“不逻辑”,难以让学生心服口服。由此而言,教师要想打穿知识与价值之间的通路,必须要设计层层递进的教学台阶:先让学生了解足够的史实,再协助他们自己动脑辩证剖析,最后引导学生认同唯物史观;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过程中,春风化雨,让我们的教书与育人互为表里。


走好“中国道路”,关键在党,希望在青年。“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也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时代课题。立足清华大学的课堂,这一问题更显重要;但清华学生所期待的思政课不仅仅要有亲和力,还要有获得感,而这种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则深度依赖于课程让他们动脑的强度与高度。在更广阔的视域中定位中国,在更复杂的语境中思考中国,在更长的历史中解析中国,是清华思政课一直坚持的教改之路;让学生跟随着教师而动脑,跟随着课程而动脑,其根本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跟随着当今中国而动脑。从这个意义上讲,动脑的思政课不仅仅是为了传递正能量、塑造价值观,更是为了未来中国的创造性发展,为了保证我们党长期的奋斗能够一代代地接力下去。

2253 0 0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859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川)字024号 四川省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