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蕉:学古探微正心,乘风破浪入海,学问即人生

李蕉老师:学古探微正心,乘风破浪入海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教10年,于2019年受聘成为共青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特聘导师。曾获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想政治课专项)一等奖第一名(2018年),获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6年影响力标兵人物”(2017年)、清华大学第六届、第七届本科生“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教师”(2016年、2018年)等称号。

https://hongmanzy.oss-cn-hangzhou.aliyuncs.com/uploads/images/2020/10-26/202010260236578793.图片 1.png


学高为师:认真到极致、负责到极致

李蕉老师是一位认真到极致、负责到极致的导师。据熊成帅同学回忆,刚入清华不久,他将希望投稿论坛的论文发给老师,向老师请教文章的不足之处。10月21日晚,论文通过邮件发送成功,但他未曾料到,时钟走过不到12个小时,老师便发消息叫他去办公室。论文早被打印出来,纸张上已然有了密密麻麻勾画的记号,老师一边指出问题,一边讲解着知识点。从学术论文写法,讲到篇章布局,从材料与论证的关系,讲到细节的推敲,尚感未入专业之门的他想要将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记在纸上。但是,老师说,“不用,我直接把我的批评意见写在论文上,方便你拿回去用。”

https://hongmanzy.oss-cn-hangzhou.aliyuncs.com/uploads/images/2020/10-26/202010260237181421.图片 2.png

四天后,熊成帅重写的一版论文又发到了老师邮箱。尽管老师那一阵子特别忙碌,高任务量与高挑战度的课程压身,路途遥远的外地出差行程满满,但李蕉老师仍旧挤出时间认真修改熊成帅的论文。当日下午,老师发回几张照片,照片里是论文第一部分的修改意见。接着老师又发来了一条消息:“马上飞机要起飞了,剩下的,下飞机再发回”。1小时50分钟后,手机嗡嗡嗡震动了起来,熊成帅打开微信界面,大段的修改意见陈列其上。原来,飞机一落地,老师就把修改意见发了回来。

经与老师的反复讨论,一篇八千字的论文被从头到尾修改了一遍,改到了一万七千字,文章前后历经了十二个修改版本才终于定稿。论文写作时,熊成帅同学刚刚硕士入学,而论文刊发时,他已经成为了李蕉老师新的博士生。李蕉老师这种手把手“教你做研究”的方法,需要老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足见老师充沛的教学热情与极端认真负责的态度。


立德为首:扣好执教生涯的第一粒扣子

助教任务是"Push团"每年春季的一桩大事,对每一位团员来讲,这是学术成长的必经之路。在倍受欢迎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上,李蕉老师的研究生们要带领本科生阅读一本本厚重的历史著作,要在小班讨论中与同学们一起探究历史的细节、思考历史的哲学,从而加深同学们对当代中国的道路认同和理论自信。小到组队分书、作业核查,大到读书讨论、展示评述,整个"Push 团"都会全情投入、以身作则,不敢有丝毫怠慢。在李蕉老师看来,如此严格,不单单是因为清华"课比天大"的价值观,更是因为这其实是一个"未来思政课教师的孵化计划",只有让研究生"扣好"执教生涯的"第一粒扣子",将来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


育人为本: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你”

李蕉老师常说∶“教育不是复制另一个‘我’,而是培养真正的‘你’”,老师总是鼓励着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模样成长”。王博伟同学回忆,研一下学期,他感到非常焦虑,总觉入学以来,自己成长的速度远不及预期。三月,他做了一次学术论文汇报,对自己特别不满意。“好怕辜负您对我的期待。”他向老师表达自责与内疚,没想到老师竟说:“亲,我对你是信任,不是什么期待。”当下他的眼中已有微微湿意。后来,王博伟一直读到了博士,他感慨,“多亏有老师,那些卡住我的课题也能变得豁然开朗,从前曾以为是‘死局’的情形也能找到‘出路’”。


教益为友:平易近人、亦师亦友

“无体育,不清华”,每到月底,李老师会在群里汇报一个月的运动情况,“每月运动打卡”成为了“Push团”约定俗成的月末事项;美国迎来疫情爆发高峰期,大家心系在美国留学的梦磊师兄,短短 24小时内,李老师和同学们从祖国各地凑来了多种抗疫物资,从口罩、药品到消毒片甚至盛放消毒液的瓶子,一应俱全;面临着“多线程”的工作任务,老师选择宁愿深夜一个人再多加一会儿班,也要把时间挤出来,去陪她的学生们参加“师生夜话”活动,在飒爽的秋日留下一张“Push团”特别的大合照。日常生活中,李老师更像是愿意和学生们亲近的一位朋友,以积极的生活态度与爽朗的笑声感染着每一个人。


https://hongmanzy.oss-cn-hangzhou.aliyuncs.com/uploads/images/2020/10-26/202010260237385707.图片 3.png

她和她的“Push团” 

不论多忙,Push团的例行组会总是她最为关切的环节。从线下研讨交锋到线上云端相会,从“倒推时间表”到“关怀时代的关怀”……团队高速运转、自强奋进、疯狂生长,是她心中最深的期许。

学习工作之余,Push团总能在零食与歌声中outing团建。她是“可一块吃喝一块玩乐”的老师,亦是总叮嘱我们“张弛有度”“珍视平凡生活”的最佳伙伴。

她以爱育爱,在她强大臂膀下,我们像她的一群孩子,努力去长大,只为有能力去保护那个身披铠甲而又无所畏惧孤勇前行的她。每逢教师节、她的生日,我们想给她最大的拥抱,最深的祝福,最久的陪伴。

她和我们的照片太多,每日都在记录。她和我们的故事太长,道不完的师恩,言不尽的情谊。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她经常提到的老话,也是她在日常生动实践着的言传身教之典范。当面对学业上的压力,她告诉我们缓解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立即着手去做对自己真正有意义的事。当面对生活中的困顿,她与我们促膝讲述她的人生经历。工作、研究、家庭……若要全面兼顾,便要直面困难。如有想法,就去追求。如果都想要,就不要抱怨。做与不做之间,她的回答永远都是:怎么做?

前期“翻转课堂”认可度、科研项目进展缓慢、论文选题研究意义被质疑……老师与我们的生活中,从不缺少挑战。她常与我们说,“如果你认为自己在做的是真正有意义的事,哪怕现在很少得到认同,不要害怕,把它做到最好,总会有人认可。”正如杨千嬅在《勇》中所唱,“跌下来,再上去,就像是,不倒翁;全情投入伤都不觉痛”,困顿之时,单枪匹马也不惧前路之长险阻之多。关关难过关关过,所凭全为心头一“勇”字。

今年六月,师门的大师兄与大师姐迎来了他们的毕业季。一位成为思政课教师进入大学任教,投身于“点燃火种”的教育事业;另一位奔赴地方,希望结合自己的所学改造家乡。毕业不是终点,离别是为更好的重聚。临别之际,老师伏案手写“学古探微正心,乘风破浪入海,学问即人生”三句作为寄语,送给她的孩子们,勉励他们以踏实严谨的态度治学从教,以不惧风浪的勇气躬身入局。游子即将远行,惜别化作寄望。


她不舍,却笑着对他们说要“练就钢筋铁骨”;

她牵挂,于是在背后推动他们在人生的每一段新征程扬帆远航;

她感怀,声声念着随时欢迎他们“回家”,这里是永远的港湾。

因有她的嘱托,前行之路变得笃定;因有她的叮咛,迷惘无措时也总会拨云见日;因有她始终如一的叮咛,纵使路遇荆棘,也温暖踏实,不忘初心,不惧远方。

2425 0 0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859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川)字024号 四川省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